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机构

宁夏农林科学院林业与草地生态研究所

来源: 林草生态所 作者: 林草生态所 日期: 2023-11-14

单位简介

  


宁夏农林科学院林业与草地生态研究所前身为2000年成立的宁夏农林科学院荒漠化治理研究所,2022年3月正式更名为宁夏农林科学院林业与草地生态研究所。研究所有“宁夏防沙治沙与水土保持重点实验室”、“宁夏生态修复与多功能林业综合研究中心”、“宁夏荒漠化防治及沙旱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创新团队”、“宁夏农林科学院中药材产业技术服务专家工作站”等多个研究平台。目前全所共有科技人员29人,其中8人具有博士学位,20人具有硕士学位,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自治区青年科技奖获得者3人,自治区“313”人才2人,自治区青年拔尖人才“国家级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3人,自治区“312”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自治区政府津贴2人。研究所在宁夏盐池县和彭阳县建立了开放式生态试验基点,拥有ICP-OES、稳定同位素质谱仪、全自动化学分析仪、激光粒度仪、Li-6800光合荧光测量系统、Ecomatic植物茎流测量系统、自动蒸渗仪、总有机碳分析仪等大型生态科研仪器设备有40多台件,具有良好的科研基础条件。研究所自成立以来,围绕自治区荒漠化治理、沙产业开发以及生态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创新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大批创新性研究成果,先后取得国家、自治区各类科技成果3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授权专利50余项,制定标准20余项。研究成果为自治区林草生态建设、沙化土地治理、药用植物资源开发以及生态产业发展提供强了有力科技支撑。


职能职责

  

  

(一)开展区域生态系统退化机理和修复机制研究;  

(二)开展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及沙产业开发研究与试验示范;

(三)开展林草生态修复与水土流失区生态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

(四)开展沙旱生植物培植、利用及规范化种植研究与示范;

(五)开展区域生态产业模式的研究与示范。


机构设置及职责

  

  

一、机设置

  

宁夏农林科学院林业与草地生态研究所有综合办公室、林业生态研究室、草地生态研究室、药用植物研究室、防沙治沙与水土保持研究室5个科级内设机构。编制数29人,其中所长1名,副所长2名,科级干部职数5正5副。


  二、职责

  

(一)综合办公室。共有4名管理人员,3名科辅人员。主要负责全所党建、党风廉政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负责项目管理、学科建设、成果转化、创新团队建设、基础条件建设、学术交流等工作;负责人事、工会、离退休及人才培养、信息宣传、财务管理及后勤服务保障等日常管理工作。

(二)林业生态研究室。有7名科研人员、3名科辅人员。主要承担国家和自治区林业和生态建设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项目,解决我区林业和生态修复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为自治区生态建设提供理论、技术支撑和决策支持。同时为各相关单位和企业提供林业和生态建设领域的调查监测、技术咨询指导、规划方案编制、测试分析方面的技术服务。

(三)草地生态研究室。有6名科研人员、2名科辅人员。主要承担国家级自治区牧草引选及产业开发、草地生态保护与修复方面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项目,为宁夏草地生态保护与草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四)防沙治沙与水土保持研究室。有5名科研人员、2名科辅人员。主要承担国家和自治区防沙治沙工程、生态产业开发、生态效益监测、退化沙地修复、科技帮扶、乡村振兴、沙生植物开发利用、荒漠化防治、生态经济林抗旱栽培方面的基础和应用研究项目,解决防沙治沙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同时为地方政府、企业团体和个人等提供相关领域的调查监测、技术咨询、规划方案编制等技术服务。为我区沙漠化土地治理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五)药用植物研究室。有4名科研人员、1名科辅人员。主要承担国家和自治区中药材领域种质资源及濒危药用植物资源保护、道地药材种质创新与种子种苗繁育、道地药材生态种植模式构建与集成应用、中药农业关键装备研发与全程机械化、道地药材品种全产业链培育与质量保障体系、中药材GAP技术等方面的研发和技术推广任务,解决中药材栽培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推动宁夏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同时为宁夏中药材种植户和相关企业提供从种苗、种植及采收加工环节的技术服务。

  

研究方向

  

  

(一)开展森林生态、林地水文过程、人工林改造及质量提升、生态经济林树种引选栽培、小流域综合治理研究。

(二)开展牧草资源的收集评价、乡土牧草开发、退化草原的生态修复、牧草栽培管理与饲料产品开发、优良牧草种子繁育、现代人工草地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

(三)开展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中药材生态种植与规范化栽培研究与示范。

(四)开展沙地生态恢复及沙漠化监测、风蚀与风沙地貌演变、沙化土地治理新技术、沙区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沙产业开发研究与示范。


科研成果

  


一、宁夏沙漠化土地综合治理及沙产业开发

该成果以宁夏干旱风沙区柠条为资源开发出了柠条粗饲料、青贮饲料、配合饲料等3类系列饲料品种,实现了沙化土地治理、沙产业开发与干旱区畜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有力地推动了宁夏中部干旱风沙区沙化土地治理与沙产业工程的开展;把沙漠化土地治理中的植被恢复、保育与沙生药用资源植物--甘草、苦豆子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机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宁夏中部中药材产业带,同时创新了甘草、银柴胡、麻黄等沙生中药材种植技术体系,建立起了50万亩的沙生中药材种植基地;研究确立了宁夏中部干旱风沙区沙漠化土地治理中林业生态网络工程体系的主体地位,提出了固沙型饲料灌木林的新概念,提出了基于荒漠草原区土壤水分平衡为基础的灌木林草配置模式。形成了以林业改善农业环境及畜牧业生产条件、以生态草地畜牧业提高农民收入、维护草地生态平衡、以农业高效巩固农户治沙成效的良性循环治沙模式。在治理风蚀荒漠、水蚀荒漠、盐渍荒漠等方面总结出了具有全国示范作用的治沙防沙模式和经验。项目成果已成为改善宁夏干旱风沙区生态面貌,促进沙生资源植物保护、开发和新兴生态型治沙产业发展的典型范式,并在宁夏中部干旱带及周边地区大面积推广,为宁夏乃至西北的沙漠化土地治理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典范,有力地推动了宁夏防沙治沙的进程。该成果获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二、半干旱黄土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技术研究

该项目针对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生态系统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农村基础条件薄弱、农民经济收入低等问题,开展了半干旱黄土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技术和模式研究,集成出了半干旱黄土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5个模式和支撑生态系统恢复模式高效运行的4套关键技术体系,提出了宁南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小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的空间配置模式、林种树种优化配置比例、相对应的适生树种和抗旱造林技术;对半干旱黄土丘陵区雨水资源潜力、水资源化时空分布特征、降水后水分移动规律与再分配进行了研究,阐明了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林土壤-植物-水分的关系;通过技术集成与配套组装,集成了适用于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的5个生态产业发展模式和支撑生态产业发展模式的4套技术体系。研究成果为黄土丘陵区生态恢复提供了科技支撑。该成果获2013年度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三、半干旱退化山区生态农业建设技术研究与示范

“半干旱退化山区生态农业建设技术与示范”是“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中国西部重点脆弱生态区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的研究课题之一,由宁夏农林科学院主持实施。课题组经过研究与技术攻关在半干旱退化山区固原市原州区和彭阳县,建立2个集生态、经济为一体、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示范区,总面积1483公顷。开发出了在黄河中上游半干旱生态脆弱区具有广泛适应性的灌草乔多树种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配置模式、粮-经-饲-畜综合高效耦合模式等三个生态农业模式。组装集成了集雨蓄水雨水资源化工程、节水高效农业、大田和设施农业的水肥一体化管理、林草立体复合配置和半干旱山区抗旱造林五大技术体系。项目组联合有关部门,整合力量,将科学研究和技术集成示范与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改善农民生活三者紧密结合,实现了科技攻关出成果、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三同步。该成果获2007年度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四、宁夏盐池城西滩扶贫扬黄新灌区生态农业建设技术研究与示范

建立了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和“经、饲(草)并重”的多元种植业结构,建立了水—地资源合理利用与农、林、牧协调共进的相关性,形成稳定的生态经济林体系;建立了“枣药”间作模式和灵武长枣反季节温室营养袋快速育苗带土移植技术,成活率提高1倍以上;研究集成了新灌区农田基础肥力、蓄水保墒、免耕栽培、“玉薯”立体种植、农作物限量灌水定额和氮磷钾平衡施肥等技术体系,制定出12种温室种植模式,筛选出60余种优良作物新品种示范推广;以企业草畜产业开发为载体,显著扩大农田草地规模效益,丰富了生态农业体系内涵;以农户为单元,综合发展庭院经济,在内涵、方法与功能上实现了新的突破,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意义;以光能、沼气利用为纽带,突出与多类型生态模式户经营方式结合,构建了农业生态经济循环系统,突破了传统经营模式;项目实施区域生态环境及农、林、牧生产条件显著改善,为同类区域提供了示范样板。该成果获2009年度宁夏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五、宁夏宜林地立地类型划分及造林适宜性评价

针对我区造林营林存在的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低,林木生长差,树种贫乏单一等现状,通过调查研究,集成、补充与完善了具有宁夏特点的林业用地立地条件类型划分及可操作性强的造林适宜性评价技术体系。提出了适合于宁夏的立地带、立地区、立地组、立地类型四级宜林地立地分类系统,把全区宜林地划分为2个立地带、5个立地区、21个立地组、81个立地类型,构建了包括土壤质量、水资源等8个因子的宜林地立地质量评价方法并对全区宜林地进行了评价,提出了针对不同立地类型的造林技术。研究成果为我区林业生态建设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该成果获2009年度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六、甘草规范化种植基地优化升级及系列产品综合开发研究

筛选培育出3个甘草新品系,提出了甘草田杂草综合防除技术;明确了甘草胭脂蚧传播途径和扩散规律,建立了“三清一治”综合防控技术;明确了甘草药材禁止农药种类,增加了质量标准中农药残留限量指标;研制出甘草移栽机,降低移栽成本76.19%~77.14%;优化了宁夏中部扬黄灌区甘草施肥技术,建立了科学合理施肥制度;优化了甘草次酸生产工艺,生产成本下降30%以上。取得宁夏科技成果登记4项、制定标准9项、授权专利13件、开发新产品5个。建立示范基地13个,示范面积累计6.9万亩,其中核心示范基地5个,面积达2.73万亩。该成果获2016年度宁夏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七、宁夏土地沙漠化动态监测与农田防护林体系优化

采取遥感解译和野外定位监测等方法,摸清宁夏典型沙化地貌风蚀和沙尘分布特征,判定出沙化土地敏感区,探明近20年宁夏沙化土地变化特征;明确典型防护林空间风速特征、防风效能等主要技术参数,明确封沙育林育草、退耕还林还草、防护林与耕作优化等是风蚀防治有效手段;建立长期定位监测站12个,集成总结7种风蚀监测技术和5种植被恢复模式,改进1种设备,提出18种防护林配置模式和21种营林技术。取得宁夏科技成果登记4项、制定标准1项、授权专利1件、出版专著7部,论文50篇(其中EI/JST 2篇),培训农民2503人次,获“全国防沙治沙先进”称号4次。成果对实施生态立区战略,构建祖国北方生态屏障意义重大。该成果获2018年度宁夏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八、宁夏中北部地区生态系统林木固碳特征及碳储量研究

该项目针对我区生态系统碳汇研究薄弱、碳储量估算精度低的现状,开展中北部地区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建立宁夏中北部生态系统林木-草地-土壤含碳量抽样规范及碳储量估算模型;明确贺兰山及中部干旱带主要林草植物的含碳量,林木含碳量在0.45~0.55之间,草本植物含碳量在0.33~0.40之间;摸清主要植被类型的植被和土壤层有机碳密度和碳储量、固碳特征及固碳潜力,贺兰山自然保护区总有机碳储量为549.3×104吨,植被碳储量为82.6×104吨,中部干旱带灌木林碳储量为128.28×104吨,现阶段中北部地区生态系统林木碳汇量为210.88×104吨;构建中部干旱带灌木林碳储量的预测模型,预测2030年中部干旱带林木碳储量可达445.25×104吨;阐明了有机碳分布格局及其与土壤和植被类型的关系,发现了贺兰山自然保护区青海云杉林总有机碳密度最高、高山草甸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干旱区土壤有机碳分解速率低总储量大的规律。研究填补了我区中北部地区生态系统碳汇研究空白,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立区战略有重要支撑。该成果获2019年度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人才及科技团队

  

  

林业与草地生态研究所始终把人才培养和引进作为提升科研水平、加强科技创新的基石。充分发挥学科团队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在项目立项、项目实施及管理、学科及团队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全所具有高级职称人员22人(其中研究员4名),具有博士学位人员8人,2人博士在读。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总人数的79%,高学历人才优势凸显。获 “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次,“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次,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次,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2人次;自治区“塞上英才”1人次,自治区“313人才”1人次,自治区“312”人才1人次,宁夏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3人次;自治区青年拔尖人才3人次,“自治区青年托举人才”1人次;1人被遴选为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中卫综合试验站站长,2人荣获自治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首席专家;农科院一级学科带头人1人,二级学科带头人1人,已形成专业结构与年龄结构相对合理、以中青年科技骨干为中坚较为稳定的科研梯队。



人才需求

  


  

人才待遇:引进2名以上博士研究生,除享受事业单位工资和绩效待遇外,每月发放高层次人才补贴4000元,每月发放住房补贴2000元,连续发放5年,并可直接申报副高级职称。另外,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高层次人才优厚待遇实施办法》规定,还享受科研、医疗、配偶就业、子女上学等方面的相应待遇。


党建工作

  

  

一、组织政治理论学习,提升规范化、标准化水平

按照院党委安排部署,林业与草地生态研究所党支部持续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等方面的专题学习。通过落实“三会一课”等基本制度,着力提升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水平。通过召开专题辅导集中学习领学、个人自学、现场分组研讨交流、邀请专家开展宣讲、消防安全现场演练、集体收看保密警示宣传片、党史红色微故事宣讲、中华经典咏读、专题党课、科技创新制度解读、科技项目观摩调研、现场培训等多种形式,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努力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二、强化结果运用,落实“三会一课”制度

按照院党委安排部署,林业与草地生态研究所党支部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机关党的建设的意见》精神,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年初制定“三会一课”工作计划,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意识形态工作、巡视整改任务、政府招标采购及疫情防控工作,通过召开支部会议、党员大会及党小组会,认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年中,通过开展中期工作检查,督促效能工作目标任务提升,使“三会一课”制度落实落细落到位。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坚持“严”的要求,开展“六廉”活动,一体化推进反腐败斗争。同时,严格落实《党委(党组)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办法(试行)》,抓好“两个责任”“三个清单”责任内容、具体措施、责任领导及完成期限,强化结果运用,以责任落实提升党建工作水平,为完成全面工作任务保驾护航。

三、制定活动计划,认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按照院党委安排部署,林业与草地生态研究所党支部研究制定2021年支部主题党日活动计划,按照计划逐月开展“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巡视整改任务”“深入学习‘两会’精神,持续落实巡视整改任务”“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为奋斗“十四五”凝聚精神力量”“学党史祭英烈,践行党员公诺”“传承党的百年光辉史基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向党送祝福,感恩新时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立足岗位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学党史、齐奋进,共建美丽新宁夏”等活动,不断创新主题党日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提高活动凝聚力、吸引力和思想渗透力,引导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四、强化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推进创新事业高质量发展

按照院党委安排部署,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重大机遇,抓好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攻克“卡脖子”核心技术。加强与产业部门和经营主体深度融合,助推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坚持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奋发进取开新局,强化在黄土丘陵区水源涵养林改造提升、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草地资源保育、草地生态系统生态和生产功能提升、现代人工草地高效利用、沙化土地治理新技术、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中药材生态种植与规范化栽培等研究方向的科技创新和攻关能力,以实际行动践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全所科技创新工作持续推进。

五、引导青年干部理论学习,抓好党小组开展活动

按照院党委安排部署,林业与草地生态研究所党支部突出政治标准,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营造干部敢于担当的浓厚氛围。依托党小组开展青年团员理论学习,抓好青年干部的理想信念宗旨教育,引导青年干部“信仰与忠诚”理念。扎实开展党的创新理论“七进”工作,认真落实院党委各项工作安排部署,强化责任担当。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专题宣讲,认真学习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经常对标对表,落实讲座报告会申报审批制度。聚焦提升管理能力和科研质量,健全完善内控管理制度,持续完善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机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